天津兒藝木偶劇《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》在網絡展映
日前,天津市兒童藝術劇團創(chuàng)排的木偶劇《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》入選“2022北京影偶藝術周”,與諸多國內外偶劇一同在網絡展播。這部既有傳承又有發(fā)展的劇目引發(fā)了“傳統(tǒng)木偶當下創(chuàng)新探索”的話題。
傳承文脈突破傳統(tǒng) “新三打”別具一格
1976年,天津木偶劇團建團,排演的首臺木偶大戲《三打白骨精》大受歡迎。1985年,木偶劇團擴建為天津市兒童藝術劇團,又相繼排演了不少優(yōu)秀木偶劇。天津兒藝2018年創(chuàng)排的新一版“三打”正是傳承了當年天津木偶劇團的開臺大戲文脈。
天津兒藝副團長王勇介紹,《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》在“偶”的表演形式上有兩個突出的新:“以往杖頭木偶是把偶舉過頭表演,而這部戲沿用天津兒藝所創(chuàng)的表演形式‘托偶’──將偶放在人的胸前表演,演員藏在偶的后面,這樣一來,人的腿就是偶的腿,使人與偶更加統(tǒng)一。同時,打開傳統(tǒng)木偶表演的擋幕,利用擋幕變化帶來舞臺、空間的變化,打開了劇目的空間感。”
這部劇中,不僅有造型各異的偶,還有奇幻的舞臺效果、精心創(chuàng)作的歌曲和舞蹈,同時借助許多戲曲表達方式,人偶同臺、載歌載舞,具有很強感染力,凸顯了民族文化特色。北京戲劇家協(xié)會副主席楊乾武評價,這部戲在偶的藝術上進行了全方位探索,作為突破傳統(tǒng)的新作品很有代表性。
以傳統(tǒng)為中心兼收并蓄 木偶也有新表達
放眼當下的戲劇創(chuàng)作,不僅是兒童劇,許多戲劇作品都在借助“偶”元素。為什么“偶”如此受青睞?《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》的導演馬路表示,舞臺藝術充滿想象力,一個演員的技藝和表現力再高,有些舞臺上的象征、比喻、夸張,終究表達不出來。但偶的假定性和陌生化效果遠遠大于真人,用偶來呈現這些藝術想法就能特別接近。當偶與人同臺,各自的色彩也會更加綻放。所以,偶不是“小兒科”,而是在舞臺戲劇表演上一門獨特的、不可或缺的藝術手段,是形成完整戲劇真人表演和假人表演的兩只翅膀之一。
中國木偶歷史悠久,耍長綢、舞劍、寫字等很多傳統(tǒng)絕活兒讓人嘆為觀止。而在藝術形式愈發(fā)豐富的當下,中國木偶人也在思考傳統(tǒng)木偶的新表達。馬路認為,要秉承“以傳統(tǒng)為中心兼收并蓄”的創(chuàng)作理念,用新的表達、多種藝術結合來呈現木偶藝術。絕不能丟掉自己的傳統(tǒng)表演技術,因為這是中國木偶千年歷史的積淀。偶戲,是以偶為工具表達人類情感及哲理的戲劇。偶,是制作者或操偶者將人的情感思想注入、顯現生命形態(tài)的物體。所以,我們在傳承技藝的基礎上,更需提升理解,重視哲理滲透和故事深厚,思考如何讓技藝服務于戲劇表達,把技術層面與展示人物心靈相結合。
拓展認知 在傳統(tǒng)偶技藝中探索
以木偶劇團起家,又經數十年的兒童戲劇創(chuàng)作,天津兒藝將“偶”元素融入兒童劇或話劇中,形成人偶同臺、人偶結合的獨特風格。無論是《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》,還是去年該團創(chuàng)作的音樂偶劇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,都廣受好評。王勇表示,我們既要有原汁原味的傳承,也要有適應當代審美、守正創(chuàng)新的今人表達。目前,團內新創(chuàng)排的小型木偶劇目《西游歪傳之火靈珠》即將與觀眾見面,還有講述哪吒鬧海故事的劇目也在計劃中。未來將繼續(xù)努力拓展對偶的認知,在傳統(tǒng)偶技藝基礎上進行新探索。(記者 劉莉莉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